核心提示:最新文章从“学科作文”到“写中学”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 钟传祎 这是一道小学三年级科学测试题:302班同学准备对校园里的一棵大树展开观察活动,可能观察到大树的哪些特征,根据你的观察经验,写一段观察记录,主要对大树的特征展开描述。分值14分。 笔者
最新文章 从“学科作文”到“写中学”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 钟传祎
这是一道
小学三年级科学测试题:302班同学准备对校园里的一棵大树展开观察活动,可能观察到大树的哪些特征,根据你的观察经验,写一段观察记录,主要对大树的特征展开描述。分值14分。
笔者随机抽取58份试卷,初步统计描述大树特征的平均得分是:9.68分,得分率为69.2%。当时考虑到三年级的作文训练刚起步,表达能力比较弱,评分标准比较宽松,画图也给分,只要有文字描述,不管是否写到大树的特征,都能获得8分以上的成绩,稍微写到了大树的特点,都有10分,甚至满分。从抽样的试卷中发现,有9个同学只画图,没有文字说明,占抽样试卷的15.5%,大部分学生的文字描述简单,几乎没有展开对大树特征的描写。如:“会观察到果子,会观察到树的粗细和高低”;“我家门口有一棵树,它叫美国松,它有五层楼高,它的叶子像一根针。” 句子不完整,表达不清楚,也没有涉及树的特征描述。明明要求写学校的树,写成了家里门口的树,而且对树的描写只有一句话。其中有一个学生写:在美丽的校园边有一片竹子林,竹子的叶又细又长。我昨天看它大概有两米高,今天去看的时候就已经三米多高了,所以它生长很快。它的叶细长细长的,我经常去那里玩耍。我爱那多么美丽的竹子林。这不是科学的描述,而是一篇习作。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没有竹子林,竹子也不可能一天长一米,学生的描述完全是想象状态下的编写。这也是平时作文训练的恶果,这样训练出来的写作能力,完全是一种文字游戏,无法应对生活的需要,所以学生写了几十年的作文,最后还是不会写文章,还是害怕写文章,不会表达自己的思考、感悟、体验、收获,反而思想更僵化,语言没有活力。
科学老师可能责怪语文老师没有训练好学生的作文能力,所以不会描述大树的特征,认为写文章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学生不会写,都怪语文老师平时训练不力。语文老师肯定大呼冤枉,我们的作文教学只训练学生写一个人,写一件事,写一些物,你科学
考试,关我什么事,你学生不会表达是你没有训练好。学科老师相互指责,各有自己的立场和理由,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各自都有问题。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植物,其中重要的教学活动就是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并训练学生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这是学科老师分内的责任。科学老师理应让学生填写观察记录,一一列明大树的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特点,记录好大树各部分的特征,并在课堂上表达交流分享,只有通过这样的环节,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构造和生长情况,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而适当的观察写作不仅强化观察结果,而且方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科学观察情况,当学生的这种写作变成常态,不仅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答题能力,观察能力,而且帮助学生更好整理科学探究的素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科学老师不仅应该训练学生的写,而且应该把写作为学科学习的一种方式。
当然,语文老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学科学习生活,当科学课学习植物,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学生做了观察记录,有了观察体验和感受,语文老师借机指导学生写文章,记录观察情况,表达观察感受,记载学习的历程,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训练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学生的观察表达密切吻合,既强化了学科学习,又提高作文能力,一举两得,学科和作文共同提高。这种关注和训练,需要语文老师有综合视野,学科情怀和教学的敏锐,也需要学科老师重视表达,重视学科写作。
正因为如此,我们从2005年开始进行学科作文教学实验,作文携手学科学习,让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可以让作
文成为学习的帮手,让学习成为作文的助推剂,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情感熏陶和作文训练灵活的融合一起。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携手学科老师,共同开展作文教学。语文老师是作文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密切联系学科教师,及时把课堂学习生活变成作文素材,督促更好地理解运用学科知识。非语文教师是学科作文的参与者,在学科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表演、游戏、比赛、辩论,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联系学生生活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激发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觉记录学习生活的感受,用文章梳理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新作文课堂,探索作文新课型,逐步形成三种基本课型。课堂实录型、内容整合型、学科主导型。
三、丰富作文形式,拓宽学生的作文视野。把课堂笔记变成作文,把问题变成作文,把学科练习变成作文,把师生对话变成,把学科知识变成作文。
课题经过三年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作文能力整体优化了33%,整体水平要高于对照班十个百分点,其中记笔记和写作文方面高8个百分点,复习准备和应试方面高4个百分点,实验班学生的作文兴趣高达82%,比对照班的65%高出17个百分点。学生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作文能力最差的学生与作文能力最好学生差距缩小。
但在实验中,我们也非常困惑:语文老师不熟悉学科,学科老师觉得作文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学科作文实验处于学科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中间地带,加上学科作文从作文的角度切入,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困惑老师的难题,所以课题实验处于“理应如此而不便如此”的窘境。
2011年1月21日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者要求200名大学生用五分钟阅读科学题材的一篇短文。用三种学习方式学习:一种重读几遍,像考前临时抱佛脚那样;一种画“概念图”;一种被要求用10分钟写一篇相关文章。
一周之后,这些学生参加了简答式测试,检验他们的记忆成果,并且利用记忆成果进行了推论。最初写文章的学生表现最好,其次是临时抱佛脚的,最后才是画概念图的。之后,学生需要凭记忆画出概念图,同样,写文章的学生做得最好,打败了最开始画概念图的学生。
这项发现有其必然的局限性,但它确实表明,像写文章这样的提取练习是强大的学习方法。一些先进课程中过于强调所谓仔细研读的方法(例如画概念图),但却低估了写文章的价值。[1]
同样的研究,如“学习金字塔”理论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最早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