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数”的教学思考

时间:2018-05-0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教学实践论文 一次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题:“幼儿园老师把4千克饼干平均分给5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的小朋友分得这些饼干的( )/(),分得( )/()千克。”经统计,此题平均正确率不到75%。其中,前后两空的答案发生颠倒最为普遍,其次也不

教学实践论文 一次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题:“幼儿园老师把4千克饼干平均分给5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的小朋友分得这些饼干的( )/(  ),分得( )/(  )千克。”经统计,此题平均正确率不到75%。其中,前后两空的答案发生颠倒最为普遍,其次也不乏有把4千克看作分数的分母,把5看作分数分子的现象。
试卷评析会上,就这道题老师们交流了自己平时的做法、困惑和无奈。“这道题在学过分数的意义后,我们就没有让学生少练过,错误率一直比较高。”“每练一次,我们都会反复强调,两个答案的结果不能混淆。可是不少学生答题时就爱张冠李戴。” “我们很纳闷:为什么学生在做类似的题目时总会出现屡练屡错的现象?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老师教的问题还是学生学的问题?” 老师们的发言引起了我的共鸣,激发了我探究谜团的欲望。
苏教版教材一共安排了三次“认识分数”的教学:第一次在三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第二次在三年级下学期,教材内容是: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第三次是在五年级下学期,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的概念,揭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从内容上看,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和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之所以比较“顽固”,绝非一日之寒,很可能与起始教学没有到位有关,根基不实,哪能砌高楼大厦?我决定从认识分数的起始教学抓起,强本固基,防患未然。
【第一阶段“认识分数”的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例题如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蛋糕的1/2。这里的1/2学生既可以理解为每份是1/2块蛋糕,也可以理解成其中的1份占这块蛋糕的1/2,换言之,这里的1/2既可理解为具体的数量,也可理解为半块与一块蛋糕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到底是怎么理解的呢?是理解其中的一种,还是两种含义都理解了?不少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关注比较多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块蛋糕的1/2,而忽视了对此时1/2两种“身份”的正确把握。这给接下来教学“认识分数”带来了隐患。所以笔者认为第一次教学“认识分数”时,既要重点让学生理解一块蛋糕的1/2表示什么意思,也要让学生确认“1/2块蛋糕”的“身份”。基于此,我安排了如下“比长短”的练习。师:小明说:“我有一根红绸带,用去了1/4米。”小华说:“我有一根黄绸带,用去了这根黄绸带的1/4。”他们俩谁用的绸带长?生1:我认为他们俩用的绸带一样长。因为他们用的绸带都是用1/4表示。生2:不对,这里的1/4意思不一样。生3:我认为小明用的绸带长。因为小明用了1/4米红绸带,这么长呢(用手比画)。而小华有的黄绸带可能只有一点点长,它的1/4就更短了。生4:题目中并没有说小华的黄绸带只有一点点长,他还有可能很长呢。所以我认为小华用的绸带有可能比小明长。师:“有可能”这个词用得好,我很欣赏。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5:因为小华的黄绸带到底有多长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我们只能说小华的黄绸带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不能确定,只能说“有可能”。师:既然如此,那谁用的绸带长一些呢?生6:如果小华的黄绸带很长,那他用去的1/4就比小明用去的长;相反,如果小华的黄绸带比较短,那他用去的就应该比小明短。(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小明: 小华:             师:还有第三种情况吗?生7:如果小华的黄绸带与小明的红绸带一样长,他们用去的绸带也应该一样长。(点击课件)课件出示:小华: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生8:我发现小明用去红绸带1/4米是不会变化的,可是小华用去的黄绸带的长度有可能变化。师:是啊,小明用去红绸带1/4米,这个长度是固定不变的,而小华用去黄绸带的1/4可能比1/4米长一些,也可能比1/4米短一些,也可能与1/4米一样长。那么这个长短与什么有关系呢?生9:与小华黄绸带的总长度有关系。通过以上练习,学生不难发现:分数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红绸带1/4米”实际上与过去接触到的诸如“一盘苹果有5个”“3只小鸡”等是一样的,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部分量会随着总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为学生后继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必要的铺垫。【第二阶段“认识分数”的教学】三年级(下册)教材让学生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重要分水岭,也是分数教学的一次跨越。它需要三年级(上册)认识的“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作为铺垫知识,但仅有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把8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块,每份占这些蛋糕的1/4。学生很难把具体数量2块和分率1/4联系起来或加以区别,受整数意义的影响,他们心目中的分数大多是指具体的数量。所以,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突出“关系”教学,使学生对分数的两种不同含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例如,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他们快速举出自己小棒根数的1/4。师(故作好奇):我让大家举出小棒根数的1/4,为什么有的只举出1根,有的是2根,有的却是3根、4根?生1:因为我们一共有4根小棒,它的1/4就是1根。生2:我们有12根小棒,它的1/4就是3根。……师:你们举出的小棒根数虽然不一样,但什么是一样的?生3:每份都占小棒总根数的1/4。师:这是为什么呢?生4:因为老师要我们举出小棒的1/4,所以我们都要把小棒平均分成4份。师:如果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都举起2根,现在你们举起小棒的根数还都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生5:不能,因为我们每个人小棒的根数不同。师:那想一想,拿出的2根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呢?……师:刚才的练习中,你们又发现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生8:我们每人拿的根数是一样的,但由于总根数不同,所以分数也各不相同。
    通过操作、比较和思考,学生不仅知道每份既可以用具体的根数表示,也可用分数表示,而且还发现:每份的根数会随着总根数的变化而变化,在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分数的大小与总根数没有关系,只与分的份数有关。由于在前两次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我既注重突出重点,也注重前后知识的关联,所以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概念建构清晰,数学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但教师一定要冷静分析错因,找准错误的源头,这样才能改进自己的教学。
标签:


相关内容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文章学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重庆市巫溪县教研室 特级教师 彭辉……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学实践论文 一次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题:“幼儿园老师把4千克饼干平均分给5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的小朋友分得这些饼干的( )/(),分得( )/()千克。”经统计,此题平均正确率不到75%。其中,前后两空的答案发生颠倒最为普遍,其次也不……


教研论文 教求有“度” 学方有“效”
教研论文 教求有“度” 学方有“效”

文章摘要: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度”就是教师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恰当地进行引导;“悟”就是学生逐步感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把握教之“度”;也需要教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