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2014阅读教学优秀论文 教学目标崇尚“小清新”

时间:2018-05-0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最新文章 教学目标崇尚“小清新” 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 高玉梅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种音乐风格,如今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淡雅、自然的穿衣风格也被称为“小清新”。在这里,我将“小清新”用在教学领域,试用它形容在教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最新文章 教学目标崇尚“小清新”
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 高玉梅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种音乐风格,如今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淡雅、自然的穿衣风格也被称为“小清新”。在这里,我将“小清新”用在教学领域,试用它形容在教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所在,引领教学与研究活动,举足若轻,但它往往显得宽泛堆砌而又模糊不清。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很有必要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表述进行改革,把范围缩小、把要求说清、让新鲜的气息充盈教学目标,成为教师的“小清新”。



一、范围要“小”,教学目标忌空泛堆砌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清楚选择与确定教学目标,就要知道什么不是教学目标。



1.哪些方面不是教学目标



一是教学活动,在教师设计的教案中时常看到“自主阅读xx课文”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虽有助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不能替代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比如在“阅读课文第一段话”这个目标中,“第一段话”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所使用的文本素材,是阅读的对象。教学目标应是“阅读第一段话”之后在行为、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三是评估与测验形式,教学中的任何“测验内容与测验形式”都不是教学目标,如“学生能够通过本单元的测验”这不是教学目标,它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种形式,借助“测验”学生必须学会和掌握的知识以及形成的认知过程才是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不等于教学目标



笼统、抽象是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老问题。且看《我的舞台》教学目标的设定: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 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技能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乍一看,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三个维度”,但细细思量,便会发现它称之为“课程目标”更合适,让学生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时间也未必能穷尽。教师没有从学段要求出发,没有从文本的表达角度或人文意蕴方面,找准一两个要解决的问题,要在一两个课时里达到这些目标是不可能的。可惜很多老师不知道“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目标,不知道宽泛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是教学目标。   



二、表述要“清”,教学目标忌模糊不明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习的结果,表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教学中应做什么,以及之后学到什么,即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的规定,也是对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出的具体要求。



1.规范表述的四要素



一个教学目标的正确表述,应包含“谁”“条件限定”“行为动词”和“目标水平”四个要素,一般情况下,“谁”特指学生,可省略。“目标水平”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可以这样表述:在老师的指导下(条件动词)能简要、完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行为动词和目标水平要求)。体验性目标则表述为:通过对人物特点的感悟(条件动词)领悟一些写人的方法(行为动词和目标水平要求)。



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能概括主要内容”,这显然属于结果性目标,相当于四要素中的“目标水平”,缺了“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两个因素。教师没有对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提出要求,如果改成“运用连接段意或提炼中心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则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也明确了教学结果。这样表述课堂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2.把内隐性行为显性化



教学目标表述的另一个弊病就是内隐形动词的滥用。如一位教师确定《为人民服务》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中“使学生感受到”就是一个内隐形动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更难检测。再如《桥》一课的教学目标其中:①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等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④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目标①②相对准确而具体地提出了识字、写字的目标,有操作性和可测性。目标③④的操作性和可测性相对就显得较差。         



学习这一课,要做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理解”和“体会”都是内隐性行为动词,只有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才能检测,才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此目标这样修改可能更合适:能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如果再加上“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还可以表述为:能认真读书和进行交流,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同样道理,目标④也可以改为:能找出并说说课文表达上的特色,与同学交流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并通过课堂练笔迁移写法。这样预设和表述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测可评,可操作。



三、视角要“新”,教学目标忌陈陈相因



《史记》中写道“大仓之粟,陈陈相因”,意思是国都米仓里的米谷,一年一年堆积起来,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改进。教学目标的制定亦是如此,许多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观念陈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



1.改变教师陈旧的观念



例如一位老师制定《掌声》的教学目标:①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愿意、姿势、情况”等词语。 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③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去关爱、鼓励别人。



目标2的动作主体是“教师”,“引导”一词反映了教师不是站在学生如何“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角度,而是基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角度来设定教学目标。其实,相当多的教学目标中“引导”“培养”“使学生”屡见不鲜。问题显示出教学目标制定的不规范以及教师的学生观的陈旧,不愿意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愿意放弃教师权威的地位。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追求的结果是学生的行为变化,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使行为表现、技能操作或情感等方面发生变化。撰写教学目标前,要先确定选练点,创设合宜的“行为条件”为学生达到“目标水平”架桥铺路。根据学段的学习要求,目标2应改为:抓住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摆正学生的位置,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198.



2.   张承明.再论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4.2:4



3.   谭培霞.对续写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4.1:49.

标签:


相关内容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文章学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重庆市巫溪县教研室 特级教师 彭辉……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学实践论文 一次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题:“幼儿园老师把4千克饼干平均分给5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的小朋友分得这些饼干的( )/(),分得( )/()千克。”经统计,此题平均正确率不到75%。其中,前后两空的答案发生颠倒最为普遍,其次也不……


教研论文 教求有“度” 学方有“效”
教研论文 教求有“度” 学方有“效”

文章摘要: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度”就是教师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恰当地进行引导;“悟”就是学生逐步感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研究教材,把握教之“度”;也需要教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