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铜元收藏炙手可热 脍炙人口的《卖报歌》里唱道:“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这里的“铜板”就是发行于清末民初的铜元、铜币。尽管在当时看来这些铜元很不值钱,但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铜元却是一种炙手可热的收藏品。要想得到上好的铜元,藏者必须具备一定眼力
铜元收藏炙手可热
脍炙人口的《卖报歌》里唱道:“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这里的“铜板”就是发行于清末民初的铜元、铜币。尽管在当时看来这些铜元很不值钱,但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铜元却是一种炙手可热的收藏品。要想得到上好的铜元,藏者必须具备一定眼力。
铜元流通史仅53年
铜元与一般的圆形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铜元的流通时间较短,它从1900年开始发行,到1953年彻底停止流通,前后53年。铜元的品种大约有1000余种,其存世量相当惊人,估计在百亿枚以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枚铜元是1900年广东省仿造香港辅币制成的“广宝”,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广宝”铜元每枚重2钱,正面为“光绪元宝”和“广东省造”,下面有“每百枚换一圆”字样。背面中央刻一蟠龙纹,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光绪三十年(1904),“广宝”铜元正面原来的“每百枚换一圆”字样改
为“每枚当制钱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为“十文”。改铸后的“广宝”更加精致、秀美,在当时流通很广。
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但应时代需要,铜元被改称为“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末时相比,主要区别是:帝王色彩浓郁的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
直至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还在制造发行铜币,此后铜币逐步被纸制角分票和镍制硬币所取代。
精品铜元可分为四个等级
目前存世铜币中绝大部分为普品,只有极个别的为珍稀品种。国外对我国近代珍稀铜币的珍罕程度用“R”来表示,“R”即为英文Rare,意为“稀罕的”。珍稀铜币按其珍稀程度一般可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孤品(4R)、极罕品(3R)、罕品(2R)、珍品(R)。
1.孤孤品品。所谓孤品,乃指唯一的,举世无双的,也就是说世上再也没有
第二件了。如“安徽九星十文开国纪念铜币”,民国元年(1912年)铸造,材质为红铜,系试铸样币,传为江西省代铸,存世仅见一枚,是名副其实的孤品,被集币爱好者尊为近代铜币“币王”。
2.极罕品。指存世数量极为稀少,少到屈指可数的地步。如“吉林光绪通宝辛丑二十个铜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铸造,材质为红铜,系试铸样币,现仅发现2枚,一枚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枚曾为昔时收藏大家骆骏生所获。
3.罕品。指存世数量很稀少,罕品与极罕品的区别是存世量比极罕品稍多些,一般存世十几枚而已。如“河南省铸民国双旗嘉禾五百文大铜元”,民国二十年(1931年)铸造,材质为红铜,该币因面值实在过高,当年在市场中难以形成流通,故开铸后不久就停铸,现实际存世量也极稀少,据传该币目前存世不足二十枚,参考估价约为每枚12万至15万元。
4.珍品品。珍品的特点同样是数量很少,价格昂贵,除孤品、极罕品、罕品之外的名贵近代铜币大多可列入珍品行列。珍品一般的存世量大约在50枚至100枚,如“广东五羊壹仙铜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铸造,材质为红铜。该币铸造之时与中央政府“统一币制”政策背道而驰,故问世不久即作废,今存世量很稀少,参考估价约为每枚3万至5万元。还有如“皖字二十文大清铜币”,材质为红铜,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1906~1909年)铸造,该币品完好者存世很少,所见的大都磨损很严重,参考估价约为每枚2.5万至4万元。这类珍品币值得集币爱好者注意,今后很有可能列入罕品行列。
在目前的钱币交易市场里,一些普通的“开国纪念币”仅值几元或十几元不等,一些存世量较少的可值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其中罕见的如“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徐世昌像十文铜元”等币的市价已达七千至上万元之间,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吴伟忠)
标签: 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