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发展,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宽阔的视野。它既能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能对祖国美好语言的深刻认知。多媒体的运用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发展,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宽阔的视野。它既能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能对祖国美好语言的深刻认知。多媒体的运用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变说教为互动,变闭塞为开放,它可以使枯燥的文字变为丰富多彩的画面,也可以使悠久的历史再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人机交流已成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把孩子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延长,让孩子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多媒体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有山就有攀登者,有海就有弄潮儿”。当多种传播媒体对于语文教育造成强烈冲击的时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搭建了“弄潮儿”的平台。《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态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将给语文教学带来美好的前景。作为语文教师在这大潮中又怎能不“玩潮”。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新课改中的作用
随着我市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的深入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产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广大师生搭建了一个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探究的平台。通过多年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本人认为它确实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一)、形象导入,引情激趣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兴趣。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他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再制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一综合性学习课件时,首先安排了一组图片,并在图片中加以小资料:有“9.18事变日军在1931年9月——1932年3月发动侵占我东北三省的;有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进行大屠杀,及三十万死难者的白骨;有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偷袭的视频;有美国核弹袭击日本岛的珍贵资料;有伊拉克战争中孩子们渴望学习的图片……通过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让学生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认清了战争的罪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和平的决心。又如,在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因张岱的小品文在晚明中可是独树一帜的,其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当时他又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所以我在引入时,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幅湖中美景视频,在加上《高山流水》和《渔唱晚舟》妙曲,马上把学生带入到如诗如画的仙境,激发了学生学诗的兴趣,对本诗的理解也就易如反掌了。
(二)、背景重现,激发情感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内容,由于时间的流逝,年代的久远,很多历史事件或任务,学生是不了解的,加之学生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的匮乏,很好的一篇美文,学生读不出味来。如果老师不注意对课文背景资料的教学,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一定有困难,影响教学质量。但以往的手段,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参上的背景资料读一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利用信息手段,把背景重现,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在教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利用网络信息,下载了关于历史上圆明园的详细资料,使学生明了圆明园150余年的创建史,和赢得世界赞誉的原因,也清楚了咸丰十年即1860年10月此园的屈辱。只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无法将圆明园的风貌想象出来。在制作课件时,我又利用网络下载了《据古籍的描写复原的圆明园鸟瞰图》及画家笔下的圆明园画。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学生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因他采用类比法,将此园与世界名建筑类比),我又下载了很多有价值的图片,并注有文字说明。有被拿破仑炮火毁灭的埃及金字塔,有只剩半壁残迹的古罗马斗兽场,有美轮美奂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图,有庙顶坍塌像荡然无存的希腊巴特农神庙。这样的背景介绍,很自然地就使学生了解了这些著名古建筑毁灭的原因,和我国圆明园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激发了同学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对雨果的敬佩。又如《苏州园林》,这是一篇老课文,但以往讲课只能从课文的插图上了解一点点它的美,凭想象总不能尽如人意,因我们是北方人,没有看过那样的美景,给学生传授,也只能是一知半解。现在好了,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下载很多图片:狮子林、拙政园、网狮园、留园的观云峰,在加上几段视频,配上轻柔的音乐,学生就很自然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无论站在哪个点上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 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初中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只靠“一只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写到尾”的模式,有些难点是很难讲清的,如果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虽然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使用直观手段,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修养”。然而,时下的信息技术手段,完全可以使普通教师都可以成为直观的教学高手。例如,我在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克隆,我再网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留在学生心中的疑难很快解决了。课件中的第一幅图就是一个结满果实的草莓茎与一株新的植物茎相连,并配以解释: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葡萄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第二幅是仙人掌块落地生根图。第三幅是富贵竹插枝即活图。用这些图片来解释克隆,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课文。除此之外,我还下载了一些克隆技术的成果。有第一只克隆宠物猫CC;有克隆马及其“母亲兼姐姐”;有1995年7月英国克隆的“多利”;还有克隆羊诞生图示。这样就把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通过直观的图示进行解决。又如:我在教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时,也采用了直观教学。因为学生了解莲尚且不多,更不要说“莲文化”了。在制作课件时,我首先给学生这样一段文字:“花,从来都是文人的所爱。一千多年来,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而引出莲花的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幽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然而,最让她与众不同的却是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她既有入世的执着,又有出世的清逸。若是无法逃遁尘世,何不如莲花一般不蔓不枝,在俗世污流中独善其身呢?然后播放几幅荷花配诗图,让学生真正领略它的美,如台湾洛夫的“众荷喧哗”,印度泰戈尔的“莲”,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唐代陆龟蒙的《白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台湾张晓风的“雨荷”,台湾与光中的“永远,我等”……利用这些直观的图片,能够使学生在欣赏美丽荷花的同时,还受到名家赞荷的文化熏陶。
(四)、 交互学习,营造氛围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 媒体的最显著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巨大作用。例如,在教《桥之美》一文时,我一改自己网上畅游的习惯,而是先让学生利用信息课,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每一小组有轮值组长,并把我的“U”盘交给学习委员,哪个小组搜集到后,立即下载到“U”盘。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很快就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性说明。嗬,内容还真不少:有颐和园的玉带桥,江南的廊桥,小桥,小桥夜景,十七孔桥。有的同学还下载了英国的伦敦桥,威尼斯的叹息桥,多塔双索面拉桥,还有现代的立交桥……上课时,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且还能同时欣赏那么多的图片,激动不已,学习氛围很快形成,课上的有意注意时间明显延长,教学任务自然顺利完成,效果颇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动机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的获得,处理与应用,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的结合,将是今后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进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学科教育与信息打桩的整合相当普及。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就规定了四年级学生通过总计经典文学,当代文学,报纸,杂志,联机信息,掌握50万词左右,几乎所有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里都直接上Internet的电脑。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应用在各个教学环节。又如加拿大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也加大力度。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将是全球性研究的话题,将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合作氛围,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大胆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实践。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要求,教学中我们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课前贮备,导入新课创新化
课前准备是每堂课前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准备一节课所需要的资料,翻阅报刊,书本,听广播或看电视来获取信息,效率低,而且也未必能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真可谓事倍功半,导入新课时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导语,选择导入方法。行之有效,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创设情境导入法,这需要一些图片和音乐来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走进了我们语文教学,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相关资料,如网页,图片,视频等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集相关资料。如我在教学《行道树》这篇课文时,课前准备请学生们自己搜集树在不同生长环境的图片,然后比较说明最适宜树生长的环境是什么地方?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了很多树的图片,作了简洁说明。还有的同学将搜集到树的图片制成了幻灯片,还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好大一棵树》,播放给同学看。有的同学还打出文字: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然后在轻缓的广东音乐《彩月追月》声中,展示出一幅幅树的图片,有一尘不染的原始森林,有路边的披满灰尘的树。。。。。。,将学生们的思绪引到了树的世界里。我干脆使用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导入新课,让制作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研读分析课文问题化
研读分析课文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透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例如,我在研读分析《行道树》这篇课文时,在整体感知环节,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下配上语文的每一段文字,并导入音乐《好大一棵树》和教师的朗读,让学生视、听相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