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研论文 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时间:2018-05-0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学生掌握得不够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计数单位内容教学的思考。一教学一年级(上册)“认数(二)”。 教师提出问题:“摆12根小棒,怎样就能看得很清楚?”有学生摆出了如上图的摆法。教师很满意,正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学生掌握得不够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计数单位内容教学的思考。一教学一年级(上册)“认数(二)”。教师提出问题:“摆12根小棒,怎样就能看得很清楚?”有学生摆出了如上图的摆法。教师很满意,正想往下讲,但有一个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这一捆扎得太紧,我数不清。”上课教师一愣,但还算机灵,马上问其他同学:“他的想法你们同意吗?”谁知有不少同学都在点头。从这个案例中,能看到成人的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差异。对具体物品一个一个地数数,一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整捆的物品,生活中的“整捆”和数学上的“整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在数量上是随意的,后者刚好是“10”根,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正是由于它的确定性,所以,我们成人眼里看到的整捆不用数也知道是“10”的(限于认识100以内的数时)。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已基本具备了数数的基础,但是这种数,是基于经验的。我在另外一个班的45人中进行了调查,让他们数出十几根小棒,能数对结果的占总数的95.6%。但学生的数法,全部是把十几根小棒分开,然后一根一根地数。少数特别细心的学生会把小棒摆得很整齐,觉得这样数更方便。由此,就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认为“捆得太紧数不清楚”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基于学生当前经验之后的“数学化”的。苏教版教材特别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先安排了一根一根地数小棒的活动,再让学生经历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捆小棒表示10的表象。如图: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多年来建构的“十几”是松散型的,现在要一下子把松散型的结构调整成两个部分:“十”和“几”,学生往往不明所以。因此,教学中要实实在在地操作,明明白白地讲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如此操作带来的便利,从而在认知过程中逐步“替换”原有的“松散型”结构,并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感悟计数单位。二计数单位教学,看似思维难度不大,但我在经历大循环教学之后,发现往往就是因为计数单位建构得不充分,掌握得不扎实,影响了后续的学习。1.影响数感的培养。教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认数》单元,在认识三位数后,有一道练习题:738里面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学生都能正确填写。几天之后,我把这道题改成如下形式:738=(   )+(   )+(   ),有不少学生就觉得很难,不会填。主要原因是他们仅仅从计算的角度去考虑,认为这题数很大,加的时候很麻烦。个别“聪明”的学生想了很久,终于算出类似的答案738=135+269+334。这一现象,说明学生还不习惯从“百”“十”“个”的计数单位角度去认识一个数,缺少对多位数整体结构的把握。而这一认识上的缺陷,必将影响到更多数位数的认识,进而影响数感的培养。听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试一试”中的练习: 这一题的正确答案分数该填“9/1000”,小数该填“0.009”,并联系其他练习认识到“千分之几的分数还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但当时课堂上教师请的第一个男生说分数时说成了“9/600””,其他学生都不认同。教师意外之余又很耐心地让他说道理,得到的回答是:“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上有100个小正方体,这样一共是600个小正方体;涂色部分有9个,所以就是9/600”。”听了他的解释后,不少学生又开始点头了。教师为了赶进度,也不敢“恋战”,马上换了一个认为是“9/1000””的学生讲,这个问题就过去了。但一直到下课,刚才认为是9/600”的学生仍然不解地喃喃自语,而有几个同学对他投来同情的目光。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学生在认识一千以内的数时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1000的。“9/600””的出现,说明学生对“千”这一计数单位与其几何直观图的映射关系还没有牢固地建立,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对三位小数的认识。 小学数学, 单位, 教学 2.影响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分数加法的时候,整数加法的算理无法直接照搬过去,这就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1/2+1/4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结果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2/6。而学生讲算理的时候明显受了整数加法的影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改成了“相同位置上的数相加”,即“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教学的着力点显然是帮助学生理解要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分数加法的另一个注意点是化简问题,其中也涉及到计数单位的问题。)
如果对于分数加法算理理解到这个层次,那么对于小数加法要把小数点对齐后相加的道理也就能自然迁移了。这样,整数加法、分数加法、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就用“计数单位”统整了,这样的建构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理想的数学教学,应该把一个个散落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穿成一条知识链。而认数和计算就要靠“计数单位”这条线去串联。数学教学唯有抓准了这一条条“线”,才能把知识有机进行统整,才能使学生的建构更为科学合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标签:


相关内容

优秀教研论文 创生学习材料 促进思维发展
优秀教研论文 创生学习材料 促进思维发展

文章摘要:学习材料不等同于教材,如何选择、使用和呈现数学学习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是数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感性的、有结构的数学学习材料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展开,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思考的经验和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和整合数……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阅读教学研究文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

文章学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重庆市巫溪县教研室 特级教师 彭辉……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师论文 探析错因 强本固基── “认识分

教学实践论文 一次小学数学毕业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题:“幼儿园老师把4千克饼干平均分给5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的小朋友分得这些饼干的( )/(),分得( )/()千克。”经统计,此题平均正确率不到75%。其中,前后两空的答案发生颠倒最为普遍,其次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