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一年级语文 二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 四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 六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 高一语文 高二语文 高三语文
数学: 一年级数学 二年级数学 三年级数学 四年级数学 五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 七年级数学 八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 高一数学 高二数学 高三数学
英语: 一年级英语 二年级英语 三年级英语 四年级英语 五年级英语 六年级英语 七年级英语 八年级英语 九年级英语 高一英语 高二英语 高三英语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2011年优秀论文集

时间:2018-06-2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核心提示:抓紧课堂三条线 突出教学有效性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实验小学 赵官权 肖正明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教研室 李明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四十分钟,不同的教师上课,课堂会出现不同的场面,课

抓紧课堂三条线 突出教学有效性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实验小学 赵官权 肖正明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教研室 李明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四十分钟,不同的教师上课,课堂会出现不同的场面,课堂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适时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开展扎实训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进行了肤浅的探索。

关键词:兴趣;习惯;训练;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数学教学我觉得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信心百倍,激情高涨;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加倍努力,不断创新;只有开展了扎实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兴趣决定着习惯的养成,习惯制约着训练的效果,训练促进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三者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只有把紧紧抓住这三条线,才能更好地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高基本思维能力。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突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兴趣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就要尽力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宽松、快乐的情境,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情境出发,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继而对数学学习迸发出激情,碰撞出火花。新教材的编写中都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教材插图多,就暗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些图作为一个情境线索,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用数学。“主题图”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7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第53页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图,第96~97页的“学校运动会”全景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合理整合远程教育中的资源,不断探索,提高其使用价值,制作一些实用而又充满乐趣的课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直观、有趣的数学情境,更好地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在数学课堂上,常常把传统地“复习导入”创设成“知识闯关”,把单调的“课堂练习”设计成惊险刺激的“挑战舞台”……从一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新鲜感十足,活力高涨,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渴求”的欲望,渴望这种上课的环境、氛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个个激情高昂,兴趣盎然,让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深深的扎下根,成为突出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有力前提。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突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了很好地体现和落实这一核心理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而言,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体现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优良学风的重要因素,更是衡量一个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课标把培养学生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成了突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内容。

首先,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是他们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保证,否则,学习过程将是一班几十个学生各行其事,人人我行我素,个个为所欲为的天地,自主、合作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习的效果将是一塌糊涂。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并不是要所有学生课堂上都毕恭毕敬,都惟命是从。而是只要学生把心放在学习上,一心一意为了学习在活动就行了,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在这方面,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能力相对强多了,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一个小组长去负责一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而低年级特别是目前大班额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堂纪律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课堂上就要结合儿童爱受表扬的心理特点,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小组之间、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表现好;利用答问的时机奖励的表现好的孩子;适时利用小奖品加以激励等等这些措施,尽量让活跃无序的课堂变得活而不乱,动中有序。当然老师不能吝啬表扬,但表扬要有理,褒奖要有度。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也不少了客观批评,但不能随便批评,要批评有方,疏而不堵。在这种纪律约束过程中,还能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环境,让每个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参与倾听和评价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勤奋刻苦的习惯。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和思的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在课堂上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高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独立或小组解答,低年级的教师通过出示主题图、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收集其中的数学学信息,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加以思考,相互交流,评议总结,得出结论,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学习,学生都经历了一种“发现——质疑——探新——求证”的思考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诫我们学习要自强不息,刻苦勤奋,对学生来说,就要求他们不懈地去努力学习。很多时候,老师们会面对学生的困惑与错误,此时不能刻薄地挖苦和批评,而要和蔼地启发与开导,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中成功的快乐,让他们明白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是需要不断刻苦努力的。

再次,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口的习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个个沉默不语,这样不仅给学习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我们教学工作步入一个不可思议的恶性循环链,不该说的老在说,应该说的总不说,该懂的不懂,该掌握的没掌握,最后的学习效果肯定是糟糕透顶的。所以就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操作、交流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充分动起来了,气氛才能活跃,师生才能更有效地交往互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积极开展活动,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相互评价,最终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孩子们个个大胆起来,人人表达出来,那么学生所面临的数学问题也就轻松地在他们的辩论中渐渐明白,得到解答。

可见,习惯对学习数学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过程肥力充足,为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扎实的基本训练是突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教学的效果要的不是“一花独秀”,而是力求“满园花开”。因此,数学课堂中以“培优促中帮困”为主线的基本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个过程加以强化,深入开展,才能让学生“人人进步”、“个个合格”、“更多优秀”。

教师要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从细致的学情分析,到具体明确的工作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训练措施,为我们的教学指明方向,提供依据,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

扎实的训练能使学生熟能生巧,深化理解,巩固掌握,合理运用。训练绝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展有层次、针对性强的练习,扎实的训练不仅能让优生吃饱,食欲大增,也改善了学困生的消化能力,增加了食量。让学生在练习中熟能生巧,理解掌握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同时在训练中也能很好地发现教学中的得失,以便进行教学反思。反思不仅总结教学成功的经验,更能对教学难以突破之处的质疑和探索,对今后的教学起着引领方向,突破疑难的重要作用。在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的时候,由于二年级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抽象认识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不引入90度这个概念,教学中要学生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作为工具进行判断。一节课下来,没有几个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学习内容,动手操作能力极差。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情况,分析了学生的困惑之处,我为学生编了这样三句话“点对点,边压边,边重合是直角,边在内是锐角,边在外是钝角”,并及时为学生补习,借助三角尺边演示边让学生理解这几句话意思,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学生都很快掌握了运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钝角与锐角的方法。

总之,数学学习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浓厚的兴趣是数学学习的生根粉,良好的习惯是数学学习的有机肥,扎实的训练是数学学习的阳光雨露。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激发浓厚的兴趣生根,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肥,以强化扎实的训练保收。只有抓紧兴趣、习惯和训练这三条线,才能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会贯通更熟练;才能让数学教与学风调雨顺,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花丰果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成线,根成片,才能让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从根本上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创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归简约 朴实有华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浙江省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 张鸿森
【背景与主题】

“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就要做到精讲精练,透视本质,追求练习的有效性,这也是“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之一。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练习,却不屑对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做精细化的研究,缺少对“做一做”中习题价值的挖掘和拓展,使得练习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我们只要用“放大镜的眼光”去审视“做一做”中的练习,有效开发习题中蕴藏着的资源,就能将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将巩固练习教学演绎得精彩纷呈……

近期我在学校“以自学为主”教学模式全员赛课活动中设计并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百分数应用问题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一课,基于以上认识,借助于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如何“放大”课本中的练习(例题后的“做一做”)谈点自己的切实感受和体会。

【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同素异构:追问——厚实“底蕴”,拓展高度。

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做一做”:“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并汇报交流后。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吨。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0%。

(教室一片安静)

师:都同意吗?没有质疑?

生:不对。

师:有质疑?解决质疑最好的办法是……

生:验证。

师: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怎么解答?

(学生解答后反馈交流)

生1:(10-9)÷9≈0.111=11.1%。

生2:10÷9≈1.111=111.1%,111.1%-1=11.1%。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则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1.1%。

师: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

生1:第一种说法是具体量在比多比少,是用减法计算,第二种说法是“分率”比多少,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来求。

生2: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每月用水节约百分之几和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的单位“1”不同。

生3:单位“1”不同,除数就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

【片段反思】

练习至少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的素材要简洁,有利于学生快速读懂题目,以达到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二是练习的组织要有深度,要通过追问,引领练习走向深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很多的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广泛,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组织练习的过程却过于简单,形如放电影,缺乏深度。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简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并没有另辟蹊径,而是利用了教材中的“做一做”,但是又没有止步于课本中的练习,而是通过追问让练习充溢理性,富有深度。片段中通过“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和“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0%)”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引出了同素异构对比练习: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学生动笔解答的过程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通过追问“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引导学生沟通了“量”与“率”的异和同,突显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问题的本质,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厚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高度。这样的练习素材相同,问题不同,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追问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引向深入,拓展练习的价值,让教材中简单的“做一做”,既有模仿巩固的基础性,更有充溢理性思考的深度。

片段二、同素同构:对比——丰满“血肉”,回归简单。

师:请大家静静的完成下面两题。

(1)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2)小飞家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比原来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生1:第(1)题1÷10=0.1=10%。

生2:第(2)题1÷(9+1)=0.1=10%。

生3:第(2)题(9+1-9)÷(9+1)=0.1=10%。

生4:第(2)题已经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可以直接用1÷(9+1)=0.1=10%。

师:好,审题很仔细。仔细审题,看清每个条件可以使解题过程更简洁。

师:仔细观察,上面两个题目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都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

生2: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3:单位“1”都是原来每月用水吨数。

生4:答案都是10%。

师:大家说的都是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这两个问题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5:第(1)题知道了单位“1”的量,是原来每月用水10吨,第(2)题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先求。

生6:第(1)题是直接除以10,第(2)题则是除以1与9的和。

……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后面再呈现已解决的问题:(3)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师:请再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第(1)(2)两题和第(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1: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2:单位“1”相同,结果也相同。

生3: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

生4:我认为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两个问题知道了相差量,第(3)题不知道相差量。

……

师:你认为解决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生2:要看清楚知道的是什么。

生3:如果相差量知道了就直接除以单位“1”的量,不知道相差量就要先求相差量,再除以单位“1”的量。

生4:单位“1”的量没有直接告诉也要先求。

……

【片段反思】

练习的设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所谓保底就是通过练习要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做到基础人人过关;所谓不封顶就是通过练习要能促进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相同,问题相同,只是条件表述不同,却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第(1)题知道了相差量1吨和单位“1”的量10吨,直接用“1÷10=10%”就解决了问题,可以说是很简单。第(2)题同样知道相差量1吨和相同问题“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但是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用“1+9”求出单位“1”的量,部分学生却在解答过程中绕了一大圈,教师并没有急于点拨,而是等待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简洁方法。通过比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深化了对这类问题本质的理解。并再次通过对三道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问题的比较,固化了这类应用问题的本质,即都是用“相差量÷单位“1”的量”,区别只在于条件表述的不同。这样课本练习更加丰满厚实,同时又易于学生掌握,感觉到练习简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因此,我认为练习的组织宜在追问中走向深入,宜在比较中走向简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跟进追问,增加练习的含量,同时要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让练习变得更简单。这样简单的练习便会充溢理性,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讨论与思考】

如何吃透教材中的练习?使教材中素材和形式单一的练习“做一做”有深度、有层次性?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简洁的情境是不是一定就好,简单的练习走向深入再回归简单是不是具有推广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如何“放大”教材中的练习?

教材中紧跟例题而提供的“做一做”练习往往素材和形式单一,有些素材还会偏离学生的经验,这些都有待教师进行加工处理。怎样才能吃透这样的练习呢?我想关键是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深度挖掘练习的价值,通过追问将简单的模仿性练习引向深入,通过比较透视数学本质,让练习回归简单,就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2、如何把握“放大”的度?

只要吃透教材,动态组织练习,就能“放大”教材习题,挖掘出教材习题蕴含的价值。如何把握“放大”教材习题的度?我想练习的目的应该是厚实基础,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只要能确保练习保底的实效,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放大”是可以不封顶的,关键是教材习题“放大”后要逐层引导学生思维回归知识的原点。



作者简介:张鸿森,男,30岁,本科学历,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一届小学数学教坛新秀,瑞安市小学数学第五批中心组学员,“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优秀教练员。

标签:


相关内容

优秀教研论文欣赏:关注“细节”,收获成功
优秀教研论文欣赏:关注“细节”,收获成功

关注“细节”,收获成功 湖北省武汉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邝淑艺 曾经读过一则西方的小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两匹被公认为很出色的马(姑且称之为A马和B马吧)进行了一场比赛。比赛结束后,电子记录显示A马获得了胜利,但仅比B马快了一个鼻子那么一丁点儿的……


最新优秀教研论文:从生活中来,回数学中去
最新优秀教研论文:从生活中来,回数学中去

从生活中来,回数学中去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小学 罗秋宏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 张志平 【摘要】 创设教学情境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来,但最终应回归数学课堂。教师要思考数学课堂教学要素对它的影响:(1)要尊……


教研新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教研新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陈凤伟 摘 要: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自身魅力和无穷奥秘以及不可估量价值的学生并不多。……